地 址: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
电 话:020-123456789
网址:support.jiuxizhu.cn
邮 箱:admin@aa.com
有这样一支乐队,它由民间自发组织成立,支鼓老少皆宜;它是乐队零散的“游击队”,在工作之余和农闲时候,都明这里才“歌舞升平”;它又是人自一支演出的“正规军”,统一的流行歌曲服装、齐全的支鼓设备,哪里有需要,乐队哪里就是都明他们的舞台。
这支乐队,人自就是流行歌曲来自列西街道的沙溪文化(鼓乐)传习所。
“口口相传”的支鼓民歌有了曲谱
7月20日,记者还未到达沙溪文化(鼓乐)传习所,乐队从远处便传来了阵阵悦耳的都明鼓乐声,“未见其人先闻其乐”。人自走近一看,在一块小空地上,由11人组成的一支鼓乐队正忙着排练,敲锣、打鼓、吹唢呐……他们各显其能,协同合作演奏出了一曲动人的乐章。
走进他们狭小的排练室,记者看到排练室的一面墙上贴满了“三明本地曲”、“三明本地情
歌”、“三明本地歌谣”等本地歌曲,仔细看歌曲的内容,有《怀胎歌》、《龙船歌》、《山歌对唱》、《火烧山》……大部分歌曲反映的是民间的生活场景,其中部分歌词还掺杂了本地方言。
见有人来访,乐队成员黄铨模放下了手中的锣,对着墙上的歌曲,他信手拈来唱了一段本地歌谣“火烧山”,即使对着歌词,但记者还是没能理解其中的意思。他见记者疑惑,呵呵笑着:“有些歌曲,如果你不懂三明本地方言,你就不明白它里面的意思。”
“这些歌曲都是解放前三明的‘流行歌曲’,现在除了80岁以上的老人会传唱,已经快失传了。”黄铨模说,像他们这一代,多数已到了古稀之年,对这些歌曲也是知之甚少,但由于这些民间音乐的歌词和乐曲以前没有文字传承,均是民间艺人们心记、口传,所以现在搜集整理起来很困难。
那么,这些几近失传的歌曲是如何被搜集整理出来并谱好曲的呢?
“首先要找到会唱这些歌曲的老人,然后用手机或录音笔将他们口中唱出来的歌曲录音,回来后将这些录音整理成文字,最后请会谱曲的乐队成员将这些歌词谱曲。”沙溪文化(鼓乐)传习所办公室负责人叶俊端告诉记者,整理一首民歌需要花费至少1个月的时间。
前段时间,黄铨模和他的乐队成员得知小蕉一座山上住着一位80多岁的老艺人,他们四五个人二话不说,带着纸笔和录音设备便上山“三顾茅庐”,由于老人年事已高,咬字不太清楚,他们一行人去了四五趟才将民谣录回来。回来后,他们又一遍一遍地重复听,几个月后,几个人终于将歌词整理出来,最后谱好曲收藏起来。
“小时候有些歌曲都在传唱,但是没有作曲,口口相传,每个人的唱法都不太一样,传承需要统一,只有将这些歌谣民谣定调,这样才有利于后代理解与传唱。”沙溪文化(鼓乐)传习所所长张元经说,通过一年多的整理搜集,目前沙溪文化(鼓乐)传习所的这支草根乐队已经整理出20多首三明本地的民歌民谣。本着对本地音乐的热爱,张元经出资1万多元,给传习所置办了大鼓、电子琴、音响等设备。
昔日“尘封”的文化重现光芒
2014年3月,叶俊端和列西街道办退休干部罗志叶,开始为弘扬本土文化而积极奔走,通过积极的协调与沟通,他们得到了市文广新局和市园林局的支持。2015年1月15日,沙溪文化(鼓乐)传习所在市文广新局的批复下正式挂牌成立,随后市园林局提供排练场地,最后自筹资金建立了排练室。
“成立沙溪文化(鼓乐)传习所主要是为了挖掘、保护、传承和弘扬三明的民俗文化,让这些文化瑰宝重现光芒。”叶俊端说。1978年,当时22岁的叶俊端跟着上山下乡的浪潮,从厦门被招工到三钢工作。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外地人,叶俊端却热衷于参加当地的民俗活动,将听到的民间故事、传说、歌谣等一一记录下来,他打趣说:“只有了解三明传统文化才能成为真正的三明人。”
栽好梧桐树,凤凰自然来。沙溪文化(鼓乐)传习所成立后,给市民提供了一个聚贤会友、展示才艺、抒发情感的地方。“原本闲时有些地方打牌、打麻将风气盛行,现在很多人都选择到这里娱乐消磨时间,甚至很多人开始主动学习乐器,成为我们当中的一员。”罗志叶说,这里不仅成为了三明市区市民的一个重要的休闲场所,很多民歌民谣也从这里传播出去,成为“下里巴人”喜爱的节目。
“三明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,早些年由于经济发展需要,很多外地人涌进三明支援建设,本地人被迫接受外地文化,导致本地文化渐渐被边缘化。”罗志叶指出,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,对本土文化十分模糊,再加上现在的家长多数以“成绩论英雄”,孩子课业压力大,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,好多以琴棋书画为主,大多看不上“老土”的民歌民谣。
本土文化的“衰竭”显而易见。罗志叶举了一个例子,以本地方言例,他说自己能说80%的方言,他的儿子却只能说出50%,但是他孙子一代几乎不会说方言了,约摸只能听懂20%,“再过些年,如果方言没有传承下去,就没有人会说了,那么它的消失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。”罗志叶说。
目前,沙溪文化(鼓乐)传习所搜集整理“古汉剧”的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,“解放前,这一剧种从江西流传过来散落民间,现在只有80、90岁的老人才知道怎么唱,没有剧本、没有谱,而且要还原剧中锣、鼓、唢呐等乐器的伴奏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”罗志叶说,争取今年年底整编出一出古汉剧呈献给广大市民。
如何让“尘封”的文化重现光芒?罗志叶说,沙溪文化(鼓乐)传习所是一个重要的本土文化传播阵地,目前主要的工作集中于对民歌民谣的搜集和传播,借助这个平台,今后的工作还将继续……
“口传心授”留住文化的根
7月7日,在列西每年一度的庙会上,在鼓乐队表演中,12岁的领鼓翁传昊尤为引人注目,他是沙溪文化(鼓乐)传习所中年纪最小的成员,却成为了所里技术最娴熟的小鼓手。“他敲的鼓是解放前流传下来的,跟平时我们看到的鼓不一样,需要花很长时间练习。”罗志叶说,他年纪虽小,但是已经跟随乐队参与了好几场大型的演出。
罗域高是翁传昊的外祖父,也是一位民间音乐的爱好者,从小就对翁传昊言传身教,培养他对本土文化的兴趣。后来,罗域高成了沙溪文化(鼓乐)传习所里的成员,经常带着小翁传昊到这里参观、练习,让他接受来自各方面本土文化的熏陶。翁传昊说,就像进入了一个艺术天堂,尽情地吸吮着这里的文化“养分”。
“希望通过沙溪文化(鼓乐)传习所这个平台,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、了解并喜欢本地的文化,让他们意识到保护、传承本地文化的重要性,毕竟年轻一代才是本土文化传承的生力军。”叶俊端说,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爱好者加入到我们的队伍,做好鼓乐民俗文化的传承。
“没有节目单、没有固定的演员、没有编剧,唱歌、唱戏、扭秧歌等节目都是列西街道的群众自编自导自演,这里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,有退休干部、有个体经营户、也有农民,只要你是本土文化的爱好者都可以加入,不设门槛。”叶俊端说,目前传习所的成员有100多人,并成立了打鼓队、腰鼓队、花鼓队、唢呐队、舞蹈队等表演队。
今年3月24日,沙溪文化(鼓乐)传习所举办了一场当地民俗文化专场演出“民俗文化走进社区”,“抬花轿”、“大头娃娃”、“龙船歌”……一个个生动活泼、喜闻乐见的节目呈现给当地群众。“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承当地的民风民俗,容易让群众接受,有‘润物细无声’的效果。”叶俊端说。
“我们的演出遍布全市12个县(市、区),哪里需要我们,我们就去哪里,这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‘多面手’,每一个人都身兼数职。”罗志叶骄傲地说。一场场公益性的文化演出、一道道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,沙溪文化(鼓乐)传习所每一次吹、拉、弹、唱,都成为了沙溪文化广角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……